名称由来
“曲靖”一名的出现,最早是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将“曲州”、“靖州”中各取第一个字“曲”和“靖”,合起来称作“曲靖州”,但“曲靖”一名在当时并未通行使用。据《大明一统名胜志·云南曲靖府志胜》卷2说:曲靖军民府“盖举曲州、靖州之名合而用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人文
曲靖市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壮、布依、瑶、水等8个主体民族,占人口总数7.8%的七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布依族的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耍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染花饭、打水枪、抢花炮等节日。
地方文化
爨文化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爨乡古乐
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乐种。洞经音乐则是云南特定历史,特定社会的文化产物。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随着佛教的盛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和生活习俗的要求,将《文昌大洞仙经》的经文作为唱词而填入部分曲调中,故称“洞经”。
铜商文化
曲靖会泽地区秦汉时为古夜郎地,因铜矿的开采冶炼铸币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会泽在铜的开采、冶炼、铸币、运输等方面盛况空前,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中原汉族云集到会泽,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汉文化、赣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闽文化、川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爨乡古乐
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乐种。洞经音乐则是云南特定历史,特定社会的文化产物。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随着佛教的盛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和生活习俗的要求,将《文昌大洞仙经》的经文作为唱词而填入部分曲调中,故称“洞经”。
铜商文化
曲靖会泽地区秦汉时为古夜郎地,因铜矿的开采冶炼铸币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会泽在铜的开采、冶炼、铸币、运输等方面盛况空前,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中原汉族云集到会泽,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汉文化、赣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闽文化、川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